您好,欢迎访问内蒙古蒙邦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!

咨询热线

0472-6987900

莴笋夏秋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

作者:点击:3211 发布时间:2019-11-08

 

一、 主要特征特性

       莴笋是菊科莴苣属莴苣种中能形成肥大肉质嫩茎的一个变种。其肉质茎质地鲜嫩,具清香味,是人们喜欢食用的一种蔬菜。

       莴笋的根系为直根系,再生能力强,育苗移栽容易成活。

       移栽后根系浅而密集,多分布在20—30CM的表土层内。茎在生长初期为短缩茎,上面着生基生叶。叶片互生,叶形狭长,呈披针形或长倒卵形;叶色淡绿、绿、深绿或紫红色;叶面平展或有皱褶、全缘或有缺刻,都因品种而异。茎叶中有乳状汁液,内含莴苣素,有特殊的清香味。

       在幼苗期和莲座期,培育壮苗,防止徒长,增大叶面积,形成强大的营养器官,对肉质茎的生长至关重要。以后短缩茎随着生长而伸长和加粗,茎延长生长的同时进行加粗生长,形成棒状肥大的肉质嫩茎,长约30cm左右,粗5cm左右,圆形似笋,故称莴笋。笋肉淡绿色或黄绿色,亦因品种而异。

       在高温长日照的条件下,笋茎继续生长,茎顶端分化成花芽,这时莴笋就会抽薹、开化结籽。这是我们以收获嫩笋为目的的栽培,所应予以控制的。

 

二、 对环境条件的要求

       莴笋性喜冷凉气候,忌高温。种子发芽适温为15℃,超过25℃发芽困难。苗期能忍耐-6℃的低温,苗期适宜温度为12-20℃。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1-18℃,0℃以下低温茎易受冻。

       莴笋为高温型长日照植物。当日平均气温超过23℃、长日照条件下,促进花芽分化并抽薹开化。所以,栽培莴笋应避开高温长日照的季节。在贵州夏秋反季节栽培莴笋必须选择海拔1300-2200m温凉的气候条件。莴笋适宜微酸性土壤栽培。应选择保水、保肥力强的土壤。

三、 选择适宜品种

       传统栽培的莴笋主要上市时间是春秋两季,即3-5月、10-11月,夏秋很少有莴笋供应。夏秋莴笋的生长期正值高温季节,高温长日照,易引起莴笋先期抽薹,导致莴笋瘦长,品质差,产量低,是制约夏秋莴笋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。因此,首先要选择耐热性强,对日照反应不敏感,不易抽薹的品种进行夏秋反季节栽培,如:春都3号、蓉新3号、澳立2号、四季青莴笋、夏莴笋、特耐热二白皮、特耐热大白尖等。

       春都三号:中热优质大花叶良种,株高50-60cm,叶绿色,叶缘大波浪状呈大花叶型。嫩茎绿色,节稀,肉绿色具香味,味甜质脆,口感好。能耐30℃左右高温,不易抽薹,单株重800-1000g。

       蓉新3号:叶片椭圆形,皮薄,肉青绿色,叶浅绿色,清香味浓;耐热性强,在38℃高温下仍能正常生长,抗病力强,不易抽薹,适宜夏秋季种植。

       澳立2号:叶片长椭圆形,浅绿色,肉质茎皮薄,洁白,茎肉青绿色,嫩脆,不易糠心;耐热,抗病,不易抽薹,适宜夏秋季种植。

       四季青莴笋:耐热性适中,叶片倒卵圆形,绿色;茎粗壮,端直,节间稀,肉质浅绿色。在气温12-23℃条件下生长好,定植后70天采收。

夏莴笋:耐热性强,高温季节不易抽薹。圆叶,茎皮白嫩,粗棒状。肉色浅绿,质脆清香。气温15-32℃条件下生长良好,生长的中后期可抗短时高温。定植后约48-50天可以开始收获,单株重可达1kg。抗病毒病、灰霉病。

       特耐热二白皮:叶片长椭圆形,色浓绿。茎皮白嫩,粗棒状,肉浅绿色,节间较密,节疤平。耐热性强,高温季节也不易抽薹。定植后约50天收获,单茎重可达1kg。宜春、夏及早秋种植。

特耐热大白尖叶:耐热性强,高温季节不易抽薹,宜夏秋种植。叶片长,尖叶,色浓绿。茎皮白嫩,粗棒状,茎肉浅绿色。单茎重可达1kg。

四、播种育苗

       栽培莴笋一般先育苗,后移栽。苗床选择肥沃、通风好、地势高的地块。每平方米加细碎、腐熟的厩肥4-5kg、碳铵50g、磷酸二氢钾40-50g,与土壤充分混匀后,耙平,轻微镇压,浇足水等待播种。

       选择优质种子在播种前浸种4小时,沥水后用纱布包好放在15-20℃的条件下或置于冰箱冷藏室中催芽3-4天,有80%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。播种时适当稀播,以免幼苗拥挤导致徒长。一般定植667㎡本田需用种50-70g。幼苗生长拥挤时,可适当匀苗1-2次,培育矮壮苗,控制抽薹,是夏秋莴笋生长中的重要技术措施。还可以在出苗后两周和移栽前用15%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50ppm浓度的矮壮素各喷雾一次,防止徒长,控制抽薹。出苗后25-30天即可移栽。

五、整地和定植

       由于莴笋根系浅,应选用排水良好、肥沃、保水、保肥能力强的土壤种植。每667㎡施腐熟厩肥2500-3000kg,复合肥50kg。肥料不足,植株生长不良,易先期抽薹。夏秋莴笋生长期温度较高,雨水多,宜采用深沟高厢。施足底肥后作厢,沟深15cm左右,厢宽1.2-1.6m。每厢定植4-5行,株行距为33×33cm,每667㎡定植5000株。移栽时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,带土移栽,不伤根,移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,以利成活,如移栽后遇大晴天,可用遮阳网遮阴,成活后及时揭除。

六、田间管理

       栽培夏秋反季节莴笋,一般追肥3次。定植成活后,用腐熟清淡粪水或沼液施一次提苗肥,以利根系和叶片的生长;莲座期每667㎡追施复合肥20-25kg或尿素8-10kg;当苗高30cm左右时,每667㎡追施尿素10kg;当肉质茎开始膨大时,每667㎡再追35 kg碳铵或尿素15kg,并结合叶面喷施0.3%的磷酸二氢钾。严禁使用硝态氮肥,整个生长期施纯氮不能超过18kg /667㎡(折合尿素39kg)。为了控制抽薹,在定植成活后20天和35天各喷一次浓度为350ppm矮壮素(12.5kg水中加40%矮壮素11ml),促进植株叶片生长,增加营养面积,使嫩茎粗壮,提高产量。莴笋栽植后因浇水降雨造成土壤板结,应及时中耕蹲苗,增大土壤通透性,促进根系发育,一般在施肥浇水前中耕除草,封行以后不再中耕。

莴笋夏秋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
莴笋夏秋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

七、主要病虫害防治

(一)主要虫害防治:
          莴笋虫害以蚜虫为主,萝卜虫蚜。可用黄色板诱杀,也可在始发期用5%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或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或2.5%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,间隔7天交替喷雾防治。

(二)主要病虫防治

       1、霜霉病:病原为莴苣盘霜霉,属卵菌。

症状:主要为害叶片,由植株下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。初叶上产生褪绿色斑,扩大后呈多角形淡黄色病斑。湿度大时,叶背病斑长出白色霜状霉层,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,致全叶枯死。

发病条件: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翌年产出孢子襄,借风雨或昆虫传播。病菌喜低温高湿,适发病温度15-17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。栽植过密,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易发病。

防治方法:夏秋莴笋正值多雨季节,应及时排水;干旱时已忌大水长时间漫灌;实行合理轮作;及时摘除病叶、脚叶,改善通风条件,降低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等措施均能减轻霜霉病为害。发生前用波尔多液预防;发生后用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95%霜霉灵500倍液或64%杀毒矾500倍液或25%甲霜灵8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。

2、灰霉病:病原为灰葡萄孢,属半知菌类真菌。

       症状:该病为害叶片和茎。叶片病斑初呈水浸状,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灰褐色斑,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灰霉。茎部染病先在基部产生水浸状小斑,扩大后茎基腐烂并生出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。高温干燥,病株逐渐干枯死亡;潮湿条件下,病株从基部向上溃烂。

发病条件:病原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翌年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体,其上着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传播蔓延。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,适温为20-25℃,相对湿度为94%左右。

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喷洒50%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-700倍液或28%百·乙霉威(灰霉立克)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%福·异菌(灭霉灵)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%灰霉菌核净悬浮剂1200倍液或65%甲硫·霉威(万霉灵)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。交替使用,视病情7-10天1次,连续防治3-4次。

3、菌核病:病原为核盘菌,属子襄菌门真菌。

       症状:该病主要为害茎基部,染病部位呈褐色水渍状腐烂,湿度大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,后形成菌核。菌核初为白色,后逐渐变成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。病株叶片凋萎致全株枯死。

发病条件:病原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,以成熟的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。适发病温度为15-20℃,相对湿度为85%。密度过大,通风透光差,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,或偏施氮肥,连作地发病重。

防治方法:选用抗病品种;实行轮作;合理密植;合理施肥;注意排水;改善通风透光条件。发病初期喷洒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%腐霉利(速克灵)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%多菌灵磺酸盐(溶菌灵)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,隔7-10天1次,连续防治3-4次。

八、适时采收

       莴笋的采收标准是,植株顶端与高叶片的叶尖相平(心叶与外叶平)时为适采收期。过早影响产量,过迟易抽苔开化而空心,影响品质。收获前20天禁止使用化学氮肥。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。采收后除去下部2/3的叶片,削平笋头,在清洗、分级包装、运输中防止二次污染。

0472-6987900
  • 手机站蒙邦益农